近日,中國新聞網、中國婦女報、中國電力報專題報道中廣核蘇州院材料強基專職科研團隊負責人梅金娜的成長故事。
中國新聞網
中國婦女報
中國電力報
原文如下(中國新聞網報道原文)
“這根傳熱管減薄了0.218mm,和血管老化一樣。”8日,蘇州熱工研究院材料強基專職科研團隊負責人梅金娜輕點屏幕,復雜的圖譜在光影中交織閃爍。埋頭科研十五載,她已成長為一名核電材料領域的權威“全科醫生”,由她打造的自主化蒸汽發生器完整性評估體系,成功化解了異物損傷評價難題,讓微米級的細微隱患無處藏身。
2011年,手握中法材料學雙博士學位的梅金娜放棄了安穩的高校教職,入職蘇州熱工研究院,將科研目光聚焦到蒸汽發生器傳熱管上。這根僅1.09mm厚的“心臟血管”一旦受損,核電站便有可能陷入“心臟危機”。國內這方面的服役評價設備當時近乎空白,梅金娜沒有退縮,一頭扎進微動磨損試驗臺架的研發中。
要在模擬高溫高壓水環境下實現微米級振動摩擦,其難度遠超想象。五年時間里上千次枯燥而艱難的調試,梅金娜和團隊終于將這套融合微動監測技術與老化評價模型的診斷臺架研制成功,一舉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2018年,該技術入選核電重大專項共享試點。
隨后,梅金娜又盯上了高溫輻射“不可達區域”的測試難題。依托蘇州熱工研究院的產學研平臺,梅金娜組建起一支平均年齡僅28歲,跨材料、光學等學科的“青年突擊隊”。剛組隊時,她將大家帶到首創的微動臺架前說:“微動磨損測量只是起點,未來要實現光-聲-熱多維感知聯動,才能穿透所有檢測盲區。我們現在就是要繼續做首臺套,從先進光學實驗室做起,從光路系統的設計做起。”
團隊成員、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青年科學家項目負責人杭玉樺博士回憶,梅博士一直是團隊里可信賴的女隊長,技術能力強,勤勉又務實,多主線任務均能管理得井井有條。在研發光纖式檢測裝備的600多個深夜里,團隊成員朱斌一直記得:“那段時間,晚十點后辦公樓安靜極了,只能聽到隊員的討論聲和鍵盤的敲擊聲,那是團隊在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關。”
如今,團隊憑借升級后的“光-聲-熱”融合檢測技術更好地守護了國家的核安全。這項科技創新成果獲得了振興杯全國青年職業技能大賽金獎并入選了江蘇省十大科技進展。
從一位剛從高校中走出的新人,梅金娜已成長為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到ISO/IC工作組專家,深入參與17項國家、省部級及集團級課題到斬獲11項科技進步獎。由她引領著年輕團隊,在守護核安全征程中創新有為。